实一开始我对德语还是很恐惧的,因为我这个北方人普通话考试一级水平,实在没发过什么弹舌音。以前住大学宿舍,上铺的兄弟从南方农村来,和老乡一打电话就舌头弹得满屋都震动,还被我经常笑话,没想到学起德语来第一羡慕的就是他。好吧,没什么能难倒咱中国人。于是,在刚开始学的两个星期,我每天没事就含口水练习,漱口水吞下了不老少,刷牙的时间因此增长了三倍。一天,对着窗口正练习,突然发现水不往喉咙下跑了,小舌已经自然抬起,弹舌音滚滚而出,我很是兴奋。知道了弹舌音发出时口腔各部位的感觉后,我的弹舌音就发得非常轻松了。不用水帮忙也可以弹上几分钟。我自己对自己突然领悟到诀窍也感到很奇怪,但老师的话给我做了个很好的总结。是我坚持练习促成了我最后的开窍。
我认为学德语另一个巨大障碍就是语法太多太死板。德语有四个格,单词分阴阳性。要走捷径自然想到要总结规则。但可笑的是,德语的很多规则和我们的文化习惯不一样。例如,在分性时太阳是阴性的,月亮是阳性的。按理说表示阴性生物的名词应该是阴性的吧,但少女居然是中性的—dasMaedchen。后来,我发现这样也不难。所以,我干脆只记例外。然后多作题。作题时错了就错了,也不用担心,下次记住就行了,反正例外的总是比规则的要少得多。多作些题目,多和外教做练习,我迟早都会将例外记全的。
学了一段时间,我渐渐感到学德语省力的地方了。德语和英语在结构上有很多接近和相似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单词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发音不同而已。只要你英语学得不是太差,总可以为你学德语有所帮助。不过,对于习惯于中文和英文句式的人来说,德语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陷阱,那就是德语的动词在很多情况下是放在最后面的,我们的习惯思维一不小心就会冒出来,让我们在说德语的时候打啃。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注意这个规则,但经常说着说着一句话讲完了,却忘了说那个要命的动词。我见到一个笑话说俾斯麦当政时有一位美国人去访问柏林,搞到两张进入国会来宾席的票子,很兴奋,便聘请了一个译员陪她去国会大厦听俾斯麦发言。不多会儿,俾斯麦说话了。那个美国人拼命靠近她的译员,为了不漏掉翻译过来的每一个词。可是尽管俾斯麦讲得很有气势而且相当长,译员却闭口不言。美国人用手推了译员好几次还是没有反响,实在忍不住大声问:“他在说什么?”译员恼怒地回头说:“不要打岔,夫人!我在等,他的动词还没有出来呢。”你看,这就是“糟糕”的德语。在这样的语言结构里,我们永远也感受不到“插嘴所能起的愉快作用”。难怪这个民族的人总是显得那么刻板而严谨。
一不小心将自己学德语的经验总结了这么久,我又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发现自己无非只有一个经验要与大家分享,那就是学习语言是个体力活,必须要不断地练习再练习。那么感到别扭的就会不那么别扭,感到麻烦的就会不那么麻烦。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那说话的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不觉得难了。可是这习惯怎么能成呢?您还是回去含口水赶紧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