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门向你敞开在英国学习的一些感想(2)

五、实习
第二学期是应用实习(IndustrialPlacement),为期半年,但可延长到一年半。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各自找各自的实习单位。英国的企事业单位也都愿意合作,提供给学生实习工作的机会,并付给相当于毕业生一半的工资,一般在每月700至1000英镑,但要交20左右的工资税。英国政府发给中国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许可证(WorkPermit)。
中国学生毕业后想在英国找单位工作就非常困难,英国政府要求用工单位首先考虑在英国和欧盟国家的用此范围之外的技术人员,政府才发给此种工作的工作许可证。对中国学生来说,英国的教育大门敞开着,工作之门关闭着。
六、英语的学习
中国学生来英国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提高英语。出国前都认为在英国这百分之百的英语环境下浸泡,英语一定会提高很快。其实不然,其原因有:
1、刚来的学生对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什么都不懂,很需要从先来的中国学生中得到帮助和各方面的信息。语言、学习上的困难,与外国人难于融入等等原因都把中国学生联系在一起。
2、中国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多数都挤时间去打工,打工都是在华人餐馆和外卖店,打工信息多从中国学生中得到,打工时多是讲中国话。
3、Internet网上的中文网站的丰富文章,时事新闻吸引了许多学生。台湾问题、入世贸组织问题、中国经济改革和民主进步等等,都是中国学生上网关心阅读的内容。在情绪不好时,中文网站也是常去的地方。
中国学生在国外仍生活在不同程度的中文环境中,在国外不论生活时间的长短,华人都有自己的华人圈。中国人在国外的英语进步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
有经济能力,有机会出国提高英语水平当然好。但中国人从小学生到博士生,到许多在职人员,想学好英语的人数目广大。如果每个想学好英语的人都指望有机会出国,那会有多少人失望。
在英国以来,我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主要途径不是在课堂听讲,也不是与外国人交谈。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听广播,看英文学习资料,上Internet网,使用e-mail。而这些英语学习途径,今天在中国也同样可以具有。中国如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电视,广播转播,Internet)改善国内的英语学习环境,可以让中国人不出国也能学好英语。在英国电视观众可以收到香港的凤凰电视欧洲台,如果中国也从香港、美国、英国选两三个合适的英语电视频道(如CNN)在全国转播,Internet上丰富的英文资料,中国人在国内学习英语的环境同中国人在国外相比也相差不远了。印度、新加坡等国的学生英语程度好,是因为他们国家的英语学习条件好。
七、不通过率高
以下是根据学院今年公布的计算机研究生考试和学位授予的名单做的统计,可作为一个说明。
参加第一学期课程学习的学生59人,其中有问题的学生有23人,占39。有问题但从名单上看不出问题的大小,有学生一门课有问题,有学生三门课有问题。学校一般都给予学生各种补救的机会。
参加第三学期课程学习的学生68人,其中课程有问题的学生有23人,占34
参加学位评定的学生72人(可能有几位是上年留下来的),获得Master的48人,其中优秀者6人。获得Diploma的5人,取得Certificate的19人。没有获得Master的占33。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不通过率小得多。当然中国高校的学生学习认真勤奋得多,成绩也好得多。
八、英国计算机研究生教育大门敞开
英国的研究生入学不需要入学考试,有本科或相当学历,有兴趣就可申请入学。学语言、文学、地理、工程、计算机的本科生一样可以申请计算机硕士入学资格。不过非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第一学期安排的课程有所不同。入学不讲条件对满足英国人学习计算机的要求,推动信息技术在英国的迅速应用与发展,其作用力是显然的。
中国学生获取中国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比获取英国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还困难。在经济越来越不成为主要困难的今天,这将会成为大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科生来英国读研只要英语过关,而在中国读研要通过英语,数学,政治加上专业课的考试,有些入学考试的知识是无用的。一些学文科的中国学生在英国简单地转专业学计算机硕士学位。如在中国,学文科的本科生想不经过考试学计算机硕士学位,那只是做梦或者是犯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象是培养一种高等人,学生毕业后的工资、职称、提升都规定要高人一等,有些职位是非研究生文凭不可。而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象是单一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英国人想学习就有机会学习,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都一样,这也许有全民教育的概念。而中国苦苦寻求读书机会而得不到的人无数。想一想那些年复一年被挤在大学校门之外的高中生;想一想那些有条件读书而被入学条件卡住的成年人;想一想为了通过入学考试一年年复习的重复浪费劳动;中国人求学是多么的困难。
中国高校一二十年的改革,教育制度、手段都没有多大的改进,在教学规模上也远没有满足中国的需要。中国的大学里有很多很多的教师,但开设的课程多、课时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不是调动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手段落后,以黑板板书的方式为主;没有充份利用图书馆和Internet网的资源,这么多教师只能招收有限的学生。
希望中国高校的大门敞开些更敞开些,不要限制自己的下一代学习进步,就象先辈们为了“耕者有其田”那样,让“学者有其位”,让所有愿做学生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