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的核心提纲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威望使它绝不愧对“常春藤盟校”的盛名。经过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萧条,80年代随着纽约的复兴,哥伦比亚大学重新回到顶尖大学的行列。如果你想要的是为某种职业(医学,法律)做特殊的准备,哥伦比亚可能并不适合你,因为和其他专科学校比,这里偏重的是开发智力、提升素质的综合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以核心提纲著名,这个核心提纲包括了美国大学最为严格的一组基础课,尤其是在人文方面。这是哥伦比亚大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的教学方法,尽管学的内容有了很多改变,加入了不少像简·奥斯丁、维吉尼亚、沃尔芙这类的从“不同的视角”写出来的作品,但他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从未改变。其中公认最难的两门基础课是当代文化和人文文学,而这两门课就是核心提纲的基础。人文文学让学生们阅读从荷马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27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当代文化”则要学柏拉图到加缪的哲学。除此之外,艺术和音乐各占一学期,哥伦比亚大学还要求学生们至少会一门外语。对语言能力的强调,使得这里70的毕业生能够流利地讲几门外语。谈到这一点,哥伦布说,每天早晨,都要有一个学生在同学面前演讲以锻炼当众讲话的能力,这已经形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传统。这使我不由得联想起哥伦布教授在北京讲的第一节课,尽管他从未来过中国,却以地道的中文开场:“早上好,很高兴认识你们。”其语音语调之标准足可以假乱真,事后才知道他是刚刚向班上的同学学会的,想必这卓越的语言能力与哥伦比亚大学严格的语言训练有很大关系。
哥伦比亚大学如今拥有在校生近两万人,其中研究生与本科生人数之比为2∶1。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数量在所有顶尖的大学里是最少的,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哥伦比亚大学创造出卓越的学术成就,这些成就与哥伦比亚大学重视实用、不尚空谈的办学原则有很大关系。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20多年,他的教育思想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学风影响很大。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通常会被要求去华尔街金融界和百老汇商业区见习实习,与大大小小的资本家和经纪人接触交往,从而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才干。学生们必须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过实际工作的检验方能顺利获得学位。哥伦布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还是执教,他总会参与到很多商业项目中去,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据说收入还不菲。
自由的哥伦比亚大学
在美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关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笑话,一个人问道:“在哥伦比亚大学需要几个学生来换灯泡?”答案是“76个”:一个灯泡需要换,会有50个学生举行集会要求争取不换灯泡的权利,另外25个举行反要求的集会。”尽管只是笑谈,但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这个笑话体现得淋漓尽致。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永远是学生运动的发源地,而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思潮永远在风头浪尖上。
上世纪60年代是学生运动的顶峰,哥伦比亚大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美国学生运动的前沿阵地。为了表达对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的不满,激进的学生占领了行政楼,扣押了教务长;冲进了校长办公室,把信函、文件乱扔一气,整个学校陷入了一种瘫痪状态,最后还是在警察的帮助下,才使学校恢复了秩序。而今星移斗转,哥伦比亚大学的气氛早就冷却下来,但学生社团的活跃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虽然学生不算多,但哥伦比亚大学的社团数目位于全美的第二位,有几个还在美国的学生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然而,哥伦比亚大学不是博物馆,更不是世外桃源,位于纽约仅距华尔街一站之遥,使哥伦比亚大学多了几分浓浓的商业气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惟一的对真实世界开窗的象牙塔”。
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由气氛不仅体现在哥伦比亚大学蓬勃的学生活动,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由是多方面的。坐落在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人种实验室”的纽约哈莱姆区,再加上自身的声望和地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就像是一个联合国。尽管哥伦比亚大学的规模在美国的知名高校里并不大,但它的留学生数目位居美国第三位。因为学生普遍愿意交流,又擅长语言,各个人种各个国家的学生都能够和平共处,良好地沟通。这种兼容并蓄的国际人格被哥伦布老师叫做“各国青年的奇妙结合”。
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由还体现在学习风气上。这里鼓励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学院选课。课堂上还允许学生大胆提问,平等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经常提问的学生会被评以高分,因为哥伦比亚大学认为提出问题或是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有些像中国的北京大学,”哥伦布教授的判断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何以见得呢?”我马上追问。“一样优秀的学生,一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一样雄心勃勃的毕业生。”哥伦布教授的一连串儿的“一样”引起我无限的联想。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似乎有更多的共同点,一样的重视人文的教育,一样的自由学风,甚至连两个学校的建筑风格都相似——以古典建筑为主。更让人吃惊的是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有更多的渊源。北京大学的两任校长马寅初先生和胡适先生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也是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执教终身。
最后的疑问
我的采访把哥伦布教授带回了那曾经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可是我却不得不打断他,因为我要解开自己心里最后的疑惑。“为什么你在学了MBA之后没去商场驰骋而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呢?”“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市场营销的老师出了一道很难的题,全班同学都不会,只有我答了出来。老师说你应该读博士,我也觉得研究既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优势,所以我就留了下来。”我知道剑桥物理硕士出身的哥伦布教授有很强的数理分析能力,在商学院里他在这方面的优势一定非常明显。“那你又为什么会留在美国执教呢?”我追问。“我不愿受到公司和老板的约束,只想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同时我还有更多的假期可以回到英国。”“那么你毕业后又为什么选择了留在美国而不是返回英国?”“因为,我在哥伦比亚就读时就已经和那个美国姑娘结婚了,她就是我现在的妻子,我们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她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又是哥伦比亚,哥伦布教授的话提醒我写下哥伦比亚大学的最后一个特点:浪漫。是的,只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气质才能支撑起所有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