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新加坡有什么关系?

问:
 新加坡人没有独立前是属于哪的?

 

 

答:
 国名: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盘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简史
  传说在远古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乌塔马王子在海上航行时,船被暴风雨刮到现在的新加坡岛上,在岛上,王子看到一头怪兽,浑身赤红色,头部的毛黑亮,胸前还有一撮白毛。随行人员告诉王子这是狮子,王子便把这个不知名的小岛称为“新加普拉”,也就是狮子的意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新加坡古称“单马锡”,18到19世纪是马来西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
  19世纪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在亚洲的重要贸易港口和军事要塞。1942到1945年,被日本统治,并沦为日本的直辖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1963年9月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带领下,脱离马来西亚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
  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

 

【同我国的关系】
    一、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两国于1990年10月3日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杨尚昆主席(1993年)、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李鹏总理(1997年)、朱镕基总理(1999年)、胡锦涛副主席(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2002年)、吴邦国委员长(2005)等先后访新。黄金辉总统(1991年)、李光耀总理(1990年)、吴作栋总理(1993、1994、1995、1997、2000、2003,2004,2005,2006,2007年)、王鼎昌总统(1995年)、纳丹总统(2001年)、李显龙(副)总理(1995、2000、2005、2006,2007年)先后访华。李光耀于1991年改任内阁资政后,迄已20余次来华访问或出席有关会议。
  2006年,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4月)、内阁资政李光耀(5月)分别访华。7月,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赴新加坡参加国立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仪式。8月,两国成功召开“中国-新加坡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继续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推动中国与新加坡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双方同意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框架下启动中新自贸谈判。11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来华出席“中国—东盟”纪念峰会并顺访粤、川、贵三省。
  2002年4月胡锦涛副主席(时任)访新期间,与吴作栋总理就加强两国在高科技、中国西部开发、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才交流等四个重点领域合作达成共识。2003年11月吴作栋总理访华期间,双方决定将新加坡参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增列为新的合作重点。
  两国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5轮磋商。两国除互设使馆外,新加坡在上海、厦门、广州和香港设有总领事馆,在成都设有领事馆。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新加坡是中国第二大海外劳务市场和第四大工程承包市场,对华贸易和投资均占东盟国家首位。中国是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马来西亚、美国和欧盟。双方重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工业园和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等。新加坡与中国山东、四川、湖北、浙江、辽宁等省份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新贸易额408.5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31.8亿美元,进口176.7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新来华投资项目15556个,实际投资金额300亿美元。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新加坡是中国外资第七大来源地。截至2006年底,中国对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12亿美元。2006年,中国企业在新共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及生产合作合同总额13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8.4亿美元。
  1999年10月,中新签署“经济合作和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两国经贸磋商机制。双方还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漏税协定”、“海运协定”、“邮电和电信合作协议”、“成立中新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协议”等多项经济合作协议。

  三、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
  两国在人才培训领域的合作十分活跃,主要项目有中国赴新加坡经济管理高级研究班、中国市长赴新研讨班、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新考察、两国外交部互惠培训项目等。2001年起,新方定期派中高级官员团访华。2004年5月,双方决定成立“中国-新加坡基金”,支持两国年轻官员的培训与交流。
  1992年,两国科技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协定”,次年建立中新科技合作联委会。1995年成立“中国-新加坡技术公司”,1998年设立“中新联合研究计划”,合作项目共计18个。2003年10月,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驻新代表处正式挂牌成立。
  1999年,两国教育部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及中国学生赴新学习、两国优秀大学生交流和建立中新基金等协议,中国15所高等院校在新开办了20个教育合作项目。目前中国在新各类留学人员达3万余人
  1996年,两国文化部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项目每年逾200起。双方在文化艺术、图书馆、文物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此外,两国在卫生、旅游、宗教事务、交通运输等方面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四、重要双边文件
  1990年10月3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和新加坡外交部长黄根成在纽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2000年4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