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关于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答:
新加坡独立40多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崛起为令人钦佩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东南亚地区可算一个政治强国。除了国家幅员太小给人以缺憾外,对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圈可点的的经验确实很多。原以为,号称“开明的独裁”的国家,只是法制完备严厉而已,细究根源,举国坚持不懈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可谓功不可没,它们构筑全民价值体系的做法,我们中国可资借鉴。
一是在复杂的民族背景基础上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新加坡国民中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他们信仰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在这样复杂的种族宗教背景下,新加坡国会通过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辅助,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勇敢宽容”作为新加坡国民共同价值观念体系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的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做好公民。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又不断融入国际社会,新加坡德育目标又转向重振传统文化、弘扬东方美德、抗拒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
二是在悠久的儒家文化基础上培育现代的东方价值观。新加坡坚持倡导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东方价值观,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旨在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则是主张国民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是要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指为官的德行,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民众服务的思想,并且在一整套严密的反腐化制度监督下、在“自律”与“他律”的共同约束下,廉洁奉公;“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
三是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各方面夯实公民道理的基础。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并非简单说教和高调宣传。一方面,道德教育从小抓起,注重实践。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低年级偏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忠诚周”、“礼貌周”等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的良好品德。
四是以法律规范公民的道理行为。新加坡是个法制国家,但不以法代全,而是依法促德,出台了完备严峻的法律法规,强制人们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比如一旦被发现乱丢垃圾,违者除了要课以20至1000新元(1新元约合0.56美元)的罚款外,还可能要穿上标有“我是垃圾虫”的黄马甲,参加扫大街的强制劳动。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擅闯红灯。新加坡政府认为,这些“小事”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一旦道德体系崩溃,其他就无从谈起,经济的发展也就偏离了本义。